close

閱讀台北539期

孩子們的大教室

 

孩子們的大教室

文/邱淑宜 攝影/顏涵正

  「學校好好玩!」四歲的高一心是臺北市立新生國小附設幼兒園本學年新生,度過剛入學的適應期後,每天笑咪咪上學去。她就讀龍門國中九年級的姊姊洪一淨是末代基測生,雖然面臨拼基測的壓力,但國中生活很開心,姊妹倆擁有快樂的學校生活,讓爸爸媽媽很安心。

  臺北市家長高度關切教育,市政府也高度重視教育,每年教育經費占市府預算將近三成,大量資源投入的成效反映在教育品質。

優質校園 兒童樂園

  教育品質是好是差,使用者感受最直接,高一心的爸爸洪增陽說,老師用心,孩子的進步看得到。新生附幼採「角落教學」(也稱「學習區教學」),由老師在教室內布置出益智角、玩具角、創作角、圖書角……,讓孩子依興趣選擇。高一心最喜歡的角落是以戲劇表演為主題的「寶貝屋」,中秋節小朋友看老師們演出后翌射日的故事後,崇拜極了,也想演演看,他們自己討論角色分配、自己畫編劇本、運用各種回收物做道具妝扮自己,演得有模有樣。

  洪增陽說,學校還常帶小朋友走出校園四處探索,近的到學校對面的大安森林公園跑跑跳跳,遠的如參觀臺北捷運公司北投逃生體驗營、到關渡臺北藝術大學欣賞裝置藝術,都是小朋友新奇的經驗。

  臺北市幼教資源豐沛,除了149所公立幼兒園,還有591家型態多元的私立幼兒園供家長選擇。位在汀州路國防醫學院學人新村內的私立愛德幼兒園,園內大樹林立,有大片草地供小朋友活動,不過對家長來說,選擇這裡不僅因為校園美麗而已,更因為教學內涵。

  洪燕芳是愛德資深家長,三個孩子都就讀這裡,老大老二已上小學,老三溫睿甫正在讀大班。她說,培養孩子生活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像園方為小朋友闢了菜園,小朋友自己討論種哪種菜,每天澆水拔雜草抓菜蟲,收成後廚房阿姨會煮成佳餚,讓小朋友享用辛勤勞動的成果,不愛吃青菜的小朋友也吃得津津有味,是很好的生活教育。浣熊班這學期種稻子,班上小朋友為兩方迷你水稻田做稻草人,成為園內趣味盎然的一景,各班小朋友常蹲擠在水田前找大肚魚。

  另一名家長陳秀珍說,在幼兒不教ABC及ㄅㄆㄇ,教的是更重要的東西,孩子會撿拾落葉端詳葉子的形狀顏色,看到地上有螞蟻不會一腳踩下去,而是蹲下去觀察,這種觀察大自然的興趣以及尊重生命的態度,孩子一生都受用;園方也關注小朋友體能發展,每天至少要在戶外活動一小時,並透過各種運動讓孩子達到他們年齡應有的體能水準。

幼兒園的小朋友自己種菜,每天澆水除草,收成後由廚房阿姨烹調成佳餚,讓小朋友享用辛勤勞動的成果。

幼兒園的小朋友自己種菜,每天澆水除草,收成後由廚房阿姨烹調成佳餚,讓小朋友享用辛勤勞動的成果。

深耕閱讀 開卷有益

  近年市府推動兒童閱讀力,小學校園紛紛深耕閱讀,也讓家長感受深刻。在龍華科技大學教書的李文玫,大兒子去年從銘傳國小畢業,小女兒李冠儀正就讀銘傳國小二年級,她對校方長期用心推動閱讀相當肯定。

  銘傳國小挹注大量資源,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學校圖書館藏書兩萬多冊:館內除了桌椅區,還有大片木頭地板供學生席地看書。六年級的俞思塵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圖書館,因為圖書館每個月會介紹新書、舉辦主題書展,每學期借書達一定數量,學校還會大請客,帶他們到速食店吃冰淇淋及點心,這是小朋友非常期待的獎勵。

  學校也向外爭取社會資源,這個學期獲得行天宮附設圖書館提供數百本繪本放在班級教室內,成為班上的小小圖書館,小朋友可以在教室看,也可以借回家看,二年級的俞弈塵連續多日都借「行天宮爺爺」的書回家看,直說「好好看」。

  家長也是銘傳國小推動閱讀的重要助力—捐贈書籍給圖書館、幫忙打掃圖書館、在圖書館當志工、擔任班級故事媽媽,像李文玫和彭秀鳳都是二年一班的故事媽媽,在週二早上「晨光時間」輪流到班上說故事給小朋友聽,陪伴孩子悠遊繪本世界,彭秀鳳的兒子林鈺翔很開心在學校也聽得到媽媽說故事。

戶外運動讓孩子們的體能達到同齡間應有的水準。

銘傳國小致力推動兒童閱讀力,提供學生寬闊舒適的閱讀空間,讓小朋友都愛上圖書館。

幼兒園布置多種學習角落,讓孩子們依照興趣選擇主題。

戶外運動讓孩子們的體能達到同齡間應有的水準。 銘傳國小致力推動兒童閱讀力,提供學生寬闊舒適的閱讀空間,讓小朋友都愛上圖書館。 幼兒園布置多種學習角落,讓孩子們依照興趣選擇主題。

孩子就學最理想

  二年一班另一名家長魏禎瑱在小女兒王誼禾入小學前,原計畫讓她到外縣市就讀華德福教育的小學,但孩子意願不高,最後還是留在臺北市就學。她說,銘傳國小並不是所謂的明星小學,全校才18班,但班級數少,學生相對擁有寬闊的活動空間,學校除了閱讀,還重視運動,每天早上小朋友到校放下書包,第一件事是到操場跑步,學校的用心,讓她覺得孩子留在臺北就學是正確的。

  為了孩子就學從中部搬回臺北的曾慧燕感受更深。她婚後原本在臺北租屋,七年前老三出生前,特別在中部老家購屋搬回去住。但老大上小學後,曾慧燕發現學校資源嚴重不足,她果斷決定搬回臺北,重新當起租屋族。現在老大吳允恩和妹妹吳允祈分別是幸安國小六年級及三年級學生,老三吳允裔上幼兒園。

  「租房子當然沒有住自己房子舒適,回臺北先生還得重新找工作,但孩子教育這一塊令人放心。」曾慧燕說,吳允恩課業學習沒有問題,但人際互動有困難,必須輔以特教資源,之前在中部就讀的小學沒有特教老師、沒有資源教室,轉學回臺北後,這些都不是問題,因為在臺北,特教資源是每所學校「基本配備」。

  幸安國小除了硬體,老師輔導學生的經驗豐富,吳允恩每週有三天到潛能班由老師授予「社交技巧」之類的課程;看到學校還有一間運用各種運動器材為感覺統合失調的學童進行遊戲訓練的「知動教室」,曾慧燕更感受到縣市教育資源的差距。

銘傳國小的操場上,舉目望去盡是奔馳的青春、洋溢的歡笑。

銘傳國小的操場上,舉目望去盡是奔馳的青春、洋溢的歡笑。

教學均衡 快樂國中生

  即使是被認為競爭激烈的明星國中,學生一樣可以快樂上學。洪一淨就讀的龍門國中因升學率佳而成為熱門學校,洪一淨的媽媽高宜伶說,當初是因為租住教會房舍剛好在這個學區,她原本擔心孩子上國中後課業壓力會很大,結果發現學校從沒有為了升學考試而犧牲學生藝能課,「所有該上的課都上到了,學校沒有偏廢任何一門課。」

  龍門新生入學後必須學會學校老師獨創的「龍拳」,已成學校傳統;各科老師教學認真紮實,連體育課都用上先進的教學設備電子白板,老師先用電子白板解說各種運動的正確姿勢,再帶學生到操場實地練習,提升學習效果;龍門國中校內有一座市定三級古蹟「黃宅濂讓居」,學校沒有把古蹟「供」在那裡當擺飾,而是拿來當鄉土教學活教材。

  洪一淨八年級下學期的表演藝術課有一堂教美妝,當她回家說要帶化妝品去學校上課,高宜伶嚇一大跳。洪一淨說,讀書壓力當然還是有,但國中生活她很快樂。龍門國中家長會長金慈永說得好,每個科目都重視的學校才是明星學校。

校外資源豐沛 玩中學最樂

  兩個兒子分別就讀建中及復興小學的蔡崇儀覺得,「臺北市很棒的一點是校外學習資源豐富」,有許多社教單位及大型展覽打開孩子視野、充實孩子課後生活。2010年初她帶兩個兒子去臺北市立美術館看「蔡國強泡美術館」的展覽,開啟孩子看展覽及去美術館的興趣,從此富邦藝術基金會每年舉辦的「粉樂町」活動,華山藝文中心看展覽,成為她和孩子們的日常活動。

  蔡崇儀還大力推薦台北探索館,她說,台北探索館以臺北的歷史變遷為主題,呈現手法很吸引人,「以免費的場館來說,台北探索館真的很用心。」當初是因為老二張尚仁五年級社會課上「家鄉」單元,她帶孩子到台北探索館找資料,「沒想到探索館這麼有趣」,孩子很快就對臺北的歷史及古蹟建立全盤概念,兄弟倆開始注意臺北市的老建物,哥哥張尚文還發展出對都市規劃的興趣。

  蔡崇儀特別提到,臺北市兩年前舉辦的大型國際活動聽障奧運及花博,對她教養孩子幫助很大。聽奧進行期間,她和兒子經常在東區街頭看到來臺參賽的外籍選手,雖因聽力障礙只能用手語溝通,但表現出來的從容自信,對孩子啟發很大;花博讓孩子在行前蒐集資料規劃路線,是很好的訓練。

  身為臺北市民,身為學生家長,蔡崇儀滿意臺北的學習資源多且取得便利,「當身邊處處有資源,學習就成為時時刻刻都在做的事情。」曾慧燕則慶幸搬回臺北,讓孩子擁有資源充沛的教育環境。

  教育資源充沛,讓臺北市在近年來國內外多項教育評比中名列第一;如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2001年調查全球140個城市,臺北市在教育類獲滿分;親子天下》雜誌2012年「縣市教育力大調查」,臺北市蟬聯第一,其中「閱讀力」與「教學力」都摘冠;《遠見》雜誌2010及2012年兩度進行縣市閱讀競爭力調查,臺北市皆是第一;《天下》雜誌2007年起每年的幸福城市大調查,臺北市教育面向連續六年第一名。

  第一名,或許只是冷冰冰、無感的數字,但孩子學習的快樂,真正讓媽媽們感受到「臺北的學生真幸福」!

龍門國中校內的市定三級古蹟「黃宅濂讓居」,是鄉土教學的活教材。

龍門國中老師獨創的「龍拳」,是每位新生入學後必須學會的重要功課。

龍門國中校內的市定三級古蹟「黃宅濂讓居」,是鄉土教學的活教材。 龍門國中老師獨創的「龍拳」,是每位新生入學後必須學會的重要功課。

http://www.taipei.gov.tw/ct.asp?xItem=40201964&CtNode=62384&mp=1000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幸安國小資源班 的頭像
    幸安國小資源班

    幸安國小學習中心部落格

    幸安國小資源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